作者:
发布日期:2024-04-26
浏览:2372
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是“防治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及时发现、报告、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是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发疟子”,主要是通过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血液寄生虫病。人体疟原虫有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五种,可寄生于人的肝细胞内和红细胞内。疟疾是可防可治的。
二、疟疾的流行趋势?
当前疟疾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其中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高度流行。我国已于2021年6月30日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是每年仍有大量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且疟疾传播的流行因素并未消除,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省与东南亚地区疟疾流行国家缅甸、越南、老挝山水相连,国境线长且无天然屏障,边境地区依然面临巨大的防控压力。
三、流行病学史
1、传染源
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是传染源。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存活一般不超过1年,间日疟原虫可在人体内存活约2年,三日疟原虫则可在人体内存活超过10年。
2、传播途径
以经按蚊叮咬传播为主,少数可经输血传播偶有患病孕妇经胎盘感染胎儿。
诺氏疟原虫可通过猴-蚊-人传播。尽管实验室发现诺氏疟原虫存在人-蚊-人传播的可能,但目前尚缺乏持续人-蚊-人传播的流行病学证据。
按蚊的种类很多,可传播人疟的有60余种。据其吸血习性、数量、寿命及对疟原虫的感受性,我国公认中华按蚊、巴拉巴按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要传疟媒介按蚊。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
偶而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或使用含疟原虫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也可传播疟疾。罕见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四、疟疾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简单写:典型的疟疾发病症状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在潜伏期和刚开始发病时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浑身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还会出现发冷、高热症状。
1、潜 伏 期
潜伏期依疟原虫种的类别而不同。一般而言,恶性疟原虫7~9d,间日疟原虫11~13d,三日疟原虫18~35d,卵形疟原虫11~16d。但间日疟原虫温带株的潜伏期可长达数月。若系输血感染,各种疟原虫的潜伏期一般在一周左右。
2、普通型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发冷期一发热期一出汗期初发者可有低热、乏力、头痛、纳差等前驱症状。首次发作时,发热多为不规则,逐渐转为有规律的周期性发作。
发冷期:骤起畏寒、剧烈寒战、口唇发绀、皮肤苍白或带青紫脉搏快而饱满,可有头痛,肌痛、乏力、恶心、呕叶上腹部不适等。此期持续10~15 min。反复发作数次后,发冷期可逐渐延长,持续30~45 min。
发热期:寒战停止,继而高热,常可达39~41℃℃。患者颜面潮红、头痛、口渴。严重者可谵妄抽搐及昏迷。发热期一般持续2~6h。
出汗期:高热后突然大汗,体温骤降,患者感觉明显好转,但困倦思睡。此期历时2~3h。
3、典型疟疾:整个典型(发冷期一发热期一出汗期)发作历时6~10h,间歇期-般无症状。
间日疟和卵形疟发作周期为隔天1次,常见典型的隔天发作现象发作多始于中午前后至晚上9点以前,偶见深夜。
三日疟:隔2天发作1次,且较规律。
恶性疟:发热较不规律,发热高达39℃以上无明显间歇发作现象。
4、不典型临床表现:
包括热型不典型(发冷-发热-出汗症状不明显),且发作周期不规律。
部分从非洲返回的患者以发热加呼吸系统症状、或发热加消化系统症状、或发热加神经系统症状等为主要表现,易出现误诊。
妊娠期疟疾发作可致流产、早产、死产。
胎盘屏障受损或分娩过程中母体血污染胎儿伤口可表现先天性疟疾,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可有疟疾发作。
年龄越小的患儿症状越不典型,另外可出现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巨脾等表现。
5、重症疟疾临床表现:
多见于无免疫力人群感染者,虽然4种疟原虫均可引起重症疟疾,但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以脑型疟较多见。
五、如何预防疟疾?
1、疟疾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蚊虫叮咬最重要。
尽量穿有防护作用的衣物,如长袖、长裤,暴露在外的皮肤可涂抹驱蚊剂。做好家庭防护,可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睡前在卧室喷洒灭蚊药。注重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做好灭蚊工作。2、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国家返回后,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乏力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3、一旦感染疟疾,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药。
♦来源丨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感染科
♦作者 | 尹宏焕
♦编辑丨兰玉洁
♦审核丨邓志勇、钱益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