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日期:2023-08-19
浏览:2266
初心,因淬砺而坚毅。守护,因大爱而无声。他们的笑容,或许是你疼痛中的止痛药,他们的话语,或许是你绝望中的安慰。他们,托举着生命的力量,也传递着人间的温度。他们始终秉承“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道精神,坚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凝心聚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这就是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平凡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们。
医路漫漫,他们用职业的严谨和人性的温暖,抚慰着病患的身体和心灵。手中的刀,切割的是病痛,缝合的是希望,是他们,用平凡的手,做着不平凡的事。一身白衣,是盔甲,也是一份责任,针头下的冷静,是对生命的敬畏,听诊器下的决断,是对责任的坚守。医生,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信念,因为他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面对生命,他们选择了守护;面对病痛,他们学会了坚韧;面对生死,他们没有惧怕,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努力都可能带来生命的奇迹。
谭 勇
普通外科主治医师
“医”路感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以人为本,尽心竭力。
“普外科其实并不‘普通’,从皮肤到血管,从肿瘤到腹部问题等,普外科的医生们经常‘穿越’在患者身体的各个角落,拯救着各种疑难杂症。我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病患,有时,从问诊到抢救就在一瞬间,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正因如此,我也更加懂得了‘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谭勇说。
从医16年来,谭勇一直恪尽职守,不忘初心,努力践行着服务患者、拯救生命的医生职责,平日里,他主要负责科室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同时,按时查房,指导科室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操作,曾多次主持临床疑难病例讨论及检查,每每遇到特殊病例,他总会虚心向医院前辈讨教一番,其间,也多次被医院外派到省级医院,如: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学习深造。他说:“俗话说的好,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这个医学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医学难题才能不断被攻破,我想用实际行动争取更多可能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他在2022年被医院授予了“十佳医生”的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谭勇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坚持与热爱,时刻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视患者为亲人,全心全意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每当看到患者治愈出院,我就无比开心,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又有了盼头,心里很是欣慰……”谭勇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为本地医疗事业和临床工作继续贡献力量。
李思泉
妇科副主任医师
“医”路感言:病人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今年47岁的李思泉,1996年参加工作,而后因工作需要,2012年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正式调入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并一直从事妇科工作,曾多次被评为“十佳医生”“先进工作者”,2022年还被授予了“最美医生”的荣誉称号。今年是她从医的第27个年头,询问起当年刚踏入工作时的种种,李思泉回忆说:“起初并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对学医这件事没多大兴趣,但误打误撞还是走上了这条路,当时在妇产科(2016年化分为妇科、产科),每次迎接新生儿的诞生,当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时,内心都激动不已,成就感油然而生,逐渐对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接触得越深,我对它的热爱就多一分。”在李思泉看来,从医生涯中的每一天,都让她感到无比踏实和满足,用自己所学医术救治患者,帮助他们从伤痛中走出来,并得到患者的信任与肯定,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工作中,李思泉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满腔热忱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位就诊患者,随着医疗仪器及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李思泉一刻也不敢松懈,“科室会定期安排人员出去学习培训,同时也会邀请全国及省级的专家到科室进行授课,确保科室的每一位医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新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李思泉总是积极参与到每次的培训学习中,她坚信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生活中,家人也给予了李思泉很多支持与鼓励,因工作原因,长年与丈夫两地分居,当老人及孩子需要照顾,工作与生活无法兼顾时,丈夫总会在她身后,为她遮风挡雨,让她安心工作,说到这里,李思泉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
“当面对各种被病痛折磨的患者,我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对我来说,时时刻刻站在患者的角度,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保障,做个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将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求。”李思泉坚定地说。
魏郭平
创伤中心医师
“医”路感言: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车祸、跌落、火灾、溺水……与普通疾病相比,意外创伤往往来得又急又猛,生死就在一瞬间,快速抢救、联系会诊、术前准备……急诊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面对死亡,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死神手里‘抢人’。”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医师魏郭平这样说道,此时的他双眼布满了红血丝,在创伤中心,连续熬夜几日已是常态,但在魏郭平心中,只要能及时救治患者,这些都不算什么。平日里,他总是笑眯眯地,同事都亲切地称他为“郭大爹”,在工作中,他常说的便是“多为患者着想,多关心患者,遇到问题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才能确保患者得到准确无误的治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魏郭平从医16年,2007年他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医院,2016年调配到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从急诊科到普外科,从急诊科到120急救中心直至创伤中心,魏郭平一路走来,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其中,令他影响深刻的患者也不在少数。“记得当时是一位年满28岁的患者,送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右肾结石引发脓毒血症,情况非常紧急,但经全科研究讨论后得出结论:手术只有1%的生还可能,不建议手术。告知患者家属后,他们表示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搏一搏,而后医院立即重新制定抢救方案,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最终为患者开展了6次手术,奇迹出现了,患者的身体逐渐恢复,我们成功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点滴回忆涌上心头,魏郭平的眼里放着光,也正因为这些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这一誓言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急诊科不同于其他科室,需要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必须做到沉着冷静才能安抚患者及患者家属。”在他眼中,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的基本素养,魏郭平先后被评为“先进医务工作”“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质朴医德,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续写着生命的篇章。
马 兰
麻醉科主治医师
“医”路感言:我“迷倒”了芸芸众生,却不敌你的回眸一笑。
今年是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马兰从事医务工作的第15个年头,平日里,除手术室内的麻醉工作,她还担负着危重病人抢救、术后镇痛、无痛胃肠镜、分娩镇痛、无痛人流等工作。“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麻醉只是打一针就好了。’某种程度上,大家都误以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很简单,但其实不然,从术前麻醉到术后病人苏醒,麻醉医生需要严密监护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处理,对于我而言,只要患者能安全度过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危险的时刻,就已足矣。”马兰说。
走进麻醉科办公室内,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马兰回忆说:“有一次一位即将要分娩的孕妇阵痛难忍,在产房外痛哭不止,陪同的母亲和妹妹看着她也心疼得纷纷落泪,我上前询问了情况后,建议他们采用分娩阵痛术,这样可以让孕妇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减轻疼痛,获得家属同意后,手术也得以顺利完成。她被推出产房时回头和我笑了笑,说:‘真的没那么痛了,谢谢你医生。’那一刻,我既感动又暖心”。说着马兰的眼眶湿润了。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她和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时时刻刻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马兰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上六年级,小儿子上一年级,因为繁忙的工作,她时常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内心充满了愧疚,但家人依然给予了莫大的支持。春夏秋冬全年无休、通宵达旦夜不能寐,正因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她义无反顾的负重前行,也甘愿成为那个为健康保驾护航的人。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马兰说:“麻醉医生就应该果敢、睿智、沉着,在患者极度痛苦之时,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术解除其疼痛不适。欣慰于自己当初选择麻醉这一专业,即便是高风险的工作性质,使自己常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正是这样,督促着我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因此对于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日复一日的工作也有了更多期待。”
他们是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缩影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国医师”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让我们对“白衣天使”
说一声
“谢谢你,节日快乐!”
来源丨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丨舒小琪
主办丨普洱市中心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
协办丨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丨付颖、宝政艳
审核丨徐瑞、邓志勇